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号天坛饭店4A07-12室
电 话:010-65951367,65003196
传 真:010-65011218
邮 箱:cafstchinalt@163.com

理论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专题
关于京津冀协调整合的断想
发布于:2015/6/3 13:36:58 点击量:

 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王通讯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一体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参与项目,关键还是要“经济社会一体化”,特别是要找准“一体化”的“结合点”。

    

    最近中央要求要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提出“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对此,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一体化”、“为什么要一体化”与“应该怎么一体化”这三个问题。

 

“一体化”的本质

   “一体化”的说法有很多,不同学者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机电一体化”,认为机械跟电力、自动化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体化”;还有做企业管理讲“供产销一体化”。经济学家说;“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实现原定目标的过程就叫一体化”。笔者认为,生物进化论学者讲的“一体化”最为到位。生物学家把“一体化”定义为“通过部分的结合,产生全新的性质”。笔者想起家乡到处都有的酸枣。酸枣小小的,酸涩不好吃,可是如果把大枣树跟酸枣树嫁接一下,酸枣就变成了香甜味美的大枣。同理,通过嫁接,黑枣也能变成柿子。这样,“部分的结合”就出现了“全新的性质”。世界上人类社会领域的“一体化”与此还有重大不同,其基本特征是自愿、平等,有时需要主权渡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现在,世界上国家、区域之间“一体化”做得最精彩的是欧盟。二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科技中心、世界经济中心,但二战之后,科技中心转移到了美国,欧洲失去了主导地位。于是,德法两国开始谋划,先从钢铁、煤炭联合做起,组成“钢煤联盟”,后来又演变为欧盟,再加上欧元和类似欧洲宪法的《里斯本协议》,结果出现了一个足以同美、日抗衡的强大欧洲。

    笔者认为,“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打掉障碍,特别是行政障碍,在更大范围内盘活资源促进发展,实现各方合作多赢。欧共体欧盟委员会曾经委托意大利人切可契尼领导的研究小组起草过一份报告,题目是《非欧洲化的成本》。报告指出,非欧洲化每年给共同体带来的损失达2000亿欧洲货币单位。而如果内部大市场打通之后,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能够达到4.5%,就业人口增加180500万,物价降低4.5%6.1%,对外贸易平衡改善幅度达国内总产值的1%。这是抽象估计。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在欧洲国与国之间的设卡耗费巨大。光“通关费用”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75亿欧洲货币单位。这是有形壁垒带来的损失,技术与财政这些无形壁垒带来的损失更大。把这些钱省下来,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京津冀现在的区域人才“一体化”是被倒逼出来的。最近,人才学界有一些研究,认为“一体化”是人才流动的必然。学者们认为,人才流动从二战结束之后到现在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89年这44年,指导思想为现实主义,认为人才流动是一种“零和游戏”,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流失,因此就要展开人才争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0年,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认为人才流动是“增和游戏”,通过人才流动,双方都有所赢、有所得。新世纪之后,即2000年之后进入第三阶段,指导思想是共同治理,大家认为,很多问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治理不了,像地震、雾霾、反恐,所以必须走共同治理的道路。以我们国家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例,上海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虹吸效应”。这是说上海就像一棵大树,对周边一些省市的经济要素包括人才能够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于是,有的人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也有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也有的人则认为,无论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还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均不可取。笔者认为,正确的答案是:“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如果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包括人才在内的经济要素合作流动、互动,确实能够实现整体个区域的良性发展。所以,“一体化”是有利于整体发展的。欧盟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找准结合点

   “一体化”的实现需要经过努力,甚至艰难的努力。因为一个人一个脑袋,两个人两个脑袋,人多了难免想法不一样。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一体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参与项目。关键还是要“经济社会一体化”,特别是要找准“一体化”的“结合点”。比如欧盟的结合点,以前是“煤钢”,现在是“空客”等等。就这么几个产品、项目就把欧洲不少国家联合起来了。如果没有产品、项目,光有人才政策的贯通与配合,是不可能奏效的,因此选择“结合点”非常重要。它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是一个大的企业,或者是一个跨国公司等等。要找结合点,就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考,避免“蜗牛式”磨磨蹭蹭不急不忙向前爬。

    就人才领域“一体化”而言,目前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他们首先发布了“一体化宣言”,二是搞人才交流、合作共享,三是打通资格考试、能力水平的鉴定互认,四是扩展公务员互派,五是异地招聘,六是成立联席会议,七是展开人力资源合作研究,八是建立跨省市的权威性协调机构,九是制定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规划,十是准备成立人才开发的区域性基金或银行。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还都属于浅层次的,还没有深入到经济社会领域。

笔者所指的结合点,是指经济社会合作发展方面的“点”,而非其它。这一点应该明确。

 

要做好协调整合

   “一体化”需要整合,但“动真格”很难。京津冀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想实现双赢和多赢,最需要的是三地之间的相互包容。江浙有一个美丽的太湖,太湖旁边矗立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包孕吴越”四个大字。意思是太湖是浙江的,也是江苏的,因为它既养育着江苏人,也养育了浙江人,这就是太湖的胸怀。所以当地的领导和老百姓都要有“包孕”的情怀。特别是领导同志,尤其需要高瞻远瞩,着眼全局。

    协调整合,首先是协调。那什么是协调呢?说白了就是让步,就是妥协。你看看欧盟里的德国,比别的国家多担负多少责任?多掏了多少钱?如果没有风格,这事情就会“歇菜”。北京天津与河北比,发展水平高一些,这就意味着要多为“一体化”尽些责任。中国科学院学者提供的数据说,河北的人均GDP不及京津的一半,人均收入仅为北京的五分之一,这被称为“经济断崖”。笔者查了一下,在欧盟里面,经济落后的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与发达国家德国等的差距更大,差10倍呢!这么大的差距,怎么“一体化”?无疑就是要帮助比较落后的国家、区域发展。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办法帮助跑到慢的一方就是出路,就是解决之道;反过来,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了,对北京天津也有好处,也有帮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人才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加以解决。

晚上读书,无意间看到清朝雍正皇帝对“一体”问题曾经有过一大段“朱批”,那批示说:“为大臣者当以国家内外一体视为己任,方不辜负大臣二字。但以区区一身一任为计,在内者不知体外,在外者不知顾内,文武不相关切,上下不知爱恤,甚至于将邻省视为膜外,同寅观如陌路,汉满分两途,兵民作成二事,岂大臣大人之居心也。”原来,雍正是利用“朱批”在给他的高级官员讲课:作为一个高级官员,应该懂得“大臣”二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大臣”就是“务为大人”,大人就是“无所不包容,无所不周遍”,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思想。这与我们今天强调区域协同发展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真要做好协调整合,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有“包容之心”,要切实表现出相当的“境界”。这样,京津冀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来源:中国人才

 




上一篇:全面创新人力资源服务 强力驱动公司业务发展

下一篇:尹蔚民:致力推进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